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
廣告:
讓主流媒體牢牢占領傳播制高點 |
——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側記 |
●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要依法加強新興媒體管理,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我在新年賀詞中專門提到了第一書記。我在這里,向全國所有的第一書記、廣大基層干部和億萬群眾,致以誠摯的問候,祝大家新春愉快,給大家拜個早年!”
1月25日上午,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10層,習近平總書記與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掛職的人民日報記者視頻連線。
這是總書記時隔3年又一次來到人民日報社,又一次走進這幢新媒體大廈。
這一次,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也是今年首次集體學習。總書記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閱報欄老照片引起總書記回憶
上午9時15分許,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全體同志首先來到位于大廈9層的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公司。
“以前我經過那里,也會停一停,看看當天的報紙。”走廊上,張掛著不同時期人民日報閱報欄的照片。一張人民日報王府井舊址閱報欄的老照片引起總書記的回憶。
在一張兩會代表委員通過駐地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瀏覽兩會新聞的照片前,總書記停下腳步。“每個駐地都有嗎?”總書記問。“都有,去年兩會實現了代表委員駐地全覆蓋。”公司董事長徐濤回答。總書記點頭表示肯定。
隨后,總書記一行走進播控大廳,觀看電子閱報欄的功能演示。作為融合傳播的載體,電子閱報欄不僅可閱讀當天的人民日報版面,還集納了求是雜志等主要報刊以及報社旗下媒體的內容,并與中宣部“學習強國”等平臺打通,總書記對這一做法表示肯定。
今年1月1日,人民日報實行版面優化調整。圖片、圖表、提要等視覺元素明顯增加,電子閱報欄功能也同步升級,點擊一篇報道,就會彈出相關視頻、圖片、動畫等多媒體內容。總書記認真觀看演示并不時詢問有關情況。
“以前閱報欄是看報紙,現在還可以聽音頻、看視頻。”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介紹說。
“‘俠客島’是你們辦的吧?”總書記問。李寶善回答:“這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個融媒體工作室。我們的電子閱報欄也鏈接了‘俠客島’的內容。”
看完演示,總書記一行來到播控大廳玻璃幕墻前,了解電子閱報欄的布點設置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日報社加快在全國建設電子閱報欄,目前全國各地共布點投用2萬塊屏,日均影響受眾近千萬,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樓宇數字新聞媒體。今年1月,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入駐中國駐奧克蘭總領館,邁出了走向海外的第一步。近年來,人民日報還推動電子閱報欄進高校、進社區、進樓宇、進農村,提出了“百城萬樓百萬屏”的計劃,為“兩新組織”黨員提供學習園地和信息服務載體。
“什么內容最受歡迎”“誰負責安裝”……總書記詳細了解電子閱報欄的內容建設、受眾興趣以及運營模式等情況,對人民日報社做大做強戶外主流輿論陣地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和最優化
9時30分許,習近平總書記一行來到人民日報全媒體新聞平臺。
3年前的2月19日,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時,全媒體新聞平臺尚在籌建之中,機制探索剛剛起步。而今,它已經成為人民日報社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協調指揮中樞、創新生產平臺。
人民網總裁葉蓁蓁演示了全媒體新聞平臺組織架構、運行情況,總書記看了表示肯定。
黨的十九大后,人民日報推出全媒體新聞平臺升級版——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全國黨媒的優質內容,通過“算法推薦”推送到各個平臺。同時,全媒體新聞平臺運行機制和技術也已推廣到全國27個黨媒和縣級融媒體中心。今年1月,黨媒信息平臺聯合全國200多家黨媒開展“2019,我們都是追夢人”大型主題采訪活動。
總書記同正在灤平縣平坊滿族鄉于營村采訪的人民網記者劉曦進行視頻連線,她向總書記報告:“這里是于營村的光伏產業園,村里的荒山都鋪設了光伏板,總共6000畝。村民出租土地用于建設光伏電站,最少的出租30畝,年收入達3000元。”
“有一位扶貧女干部,一心撲在工作上,為了方便照顧還在哺乳期的孩子,和母親在村里租了房子住。”人民日報評論員呂曉勛是于營村的第一書記,到村里掛職已有半年,他向總書記匯報了自己成為扶貧一線干部的切身感受:“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到基層來增強‘四力’,我特別受教育。鄉親們非常感謝黨的好政策,基層干部工作很投入、很給力!”
總書記仔細聽取他們的介紹,勉勵廣大新聞工作者把基層特別是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學習歷練的平臺和難得機會。
媒體融合,關鍵在人的融合。近幾年,在全媒體新聞平臺機制下,人民日報260多名編輯記者按照“興趣化組合、項目制施工”模式,組建了45個融媒體工作室。
總書記走到融媒體工作室的編輯記者中間,同他們親切握手。“學習大國”工作室取名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的殷殷囑托;“俠客島”向總書記匯報工作室情況時,總書記頻頻點頭:“我經常看。”
總書記勉勵編輯記者時強調,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離開大廳,總書記一行走到人民日報電子版面墻前,瀏覽不同時期的人民日報版面。看到1990年5月21日五版通訊《辦好一件事贏得萬人心——福建寧德地區查處干部違紀建私房紀實》和評論《鍥而不舍無堅不摧》時,總書記說:“這個事情我記得。”
總書記帶頭鼓掌稱贊“做得不錯”
9時50分許,習近平總書記一行來到位于大廈14層的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2016年2月19日上午,總書記第一次來人民日報社調研,在新媒體中心錄制了一段元宵節問候音頻,當天在微信上轉發就超過2000萬次,3年來全網點擊量2.5億次以上。
總書記一行走進新媒體發布大廳,詳細了解人民日報新媒體發展情況。目前,人民日報已經形成涵蓋報、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的媒體方陣,綜合覆蓋受眾7.86億。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量超過2.5億,微博粉絲量超過1.3億,微信公眾號用戶數突破2400萬,英文客戶端也于黨的十九大前正式上線。總書記聽后頻頻點頭。
實踐中,人民日報新媒體創新開展個性化制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產生了不少有較大社會反響的新媒體產品。
2017年建軍節前夕,人民日報新媒體制作了一款軍裝照H5互動產品,瀏覽次數累計突破11億,創下H5產品的傳播紀錄。
“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的這一金句,被人民日報新媒體制作成豎屏視頻,在抖音平臺發布,播放量超過5600萬。
總書記駐足大屏幕前,認真觀看這些產品的演示,不時點頭稱贊。
主流媒體怎樣影響青年一代,人民日報新媒體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時光是座博物館,藏著我們思念的她……”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人民日報新媒體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推出“時光博物館”快閃店,還進入國家博物館。看完新媒體產品演示,總書記帶頭鼓掌,稱贊“做得不錯”。
離開新媒體中心前,總書記和員工一一握手,他動情地說:“愛國主義是永恒的主題,這方面宣傳要加強,你們要持之以恒做下去。” 人民日報記者 汪曉東 杜尚澤
(據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