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商務巨頭之間的價格大戰也再度開打
廣告:
進入6月,隨著天氣的增熱,我國電子商務巨頭之間的價格大戰也再度開打。京東從6月1日到30日開展以“十年不遇,低價來襲”為主題的店慶促銷,圖書1折閃購,3C全場低至5折起,個人護理化妝、母嬰服裝5折,“7天7夜7億鉅惠”等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緊隨其后,啟動6月年中大促銷,數萬品牌20余萬種商品共同參與,為此將自掏2億元現金直接回饋消費者,同時補貼2億元現金給參與活動的5000多商家作為促銷費用。對于兩大巨頭的促銷活動,其他電子商務企業也不甘示弱,紛紛跟進。
價格大戰,是我國商家慣用的市場競爭策略。在電子商務崛起之前,實體商店早已將這種戰術用濫。電子商務相比于實體商店,由于省去了門店的成本,在價格戰上更具優勢,因此促銷打折的手段更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更大。曾記得去年11月11日所謂“光棍節”那一天,淘寶系的銷售額達到史無前例的192億元,幾家電子商務企業的銷售額超過了300億元。這個足可稱為“天文數字”的銷售量,自然是由消費者支撐起來的,而消費者之所以能夠對電子商務趨之若鶩,無非是看中了電子商務開出的超低價格。
對于這種價格大戰,消費者自然是舉雙手歡迎的,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市場競爭總是能夠讓消費者以最低廉的價格買到最優質的服務。但是,對于商家來說,這種價格大戰在收獲了熱鬧、做大了銷售數字的同時,卻未必能夠給企業帶來期望中的利益。以往實體商店的價格大戰,最終帶來的結局是滿盤皆輸,那些參與價格豪賭的商家今日已有相當多不見蹤影。其間的道理很簡單,任何一件商品都有成本底線,商家競相不惜血本地開出低價,吆喝是賺到了,卻很容易傷了自身的元氣。
電子商務在我國還算是一個新崛起的商業模式,近幾年發展勢頭很快,但市場競爭也很激烈,電子商務之間的價格大戰已經頻頻出現。但是,價格戰只是一種低水平的競爭,在去年的價格戰中,一些電子商務為了博取眼球效應,不惜以“燒錢”來搶奪市場,甚至采用違規手段,比如先提價再降價,一些商品有低價卻無實貨,這實際上構成了對消費者的欺詐,不僅飽受市場詬病,而且受到價格主管部門的點名批評。也許是吸取了去年的教訓,目前一些電子商務刻意回避“價格戰”的說法,而是將其說成“價值戰”,但看其內容還是未能走出價格戰的窠臼。而從眾多電子商務仍然樂此不疲地執著于價格戰這一現象來看,電子商務正在重復傳統的實體商業競爭所走過的老路,缺乏適應新型業態的營銷模式的創新,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潛伏著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商務部明確表示,財政稅收相關部門正在對電子商務稅收立法問題進行調研。此語一出,立即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彈,輿論普遍認為電子商務發展還在初級階段,國家不應該匆忙對其收稅。這種說法當然有其可取之處,就目前的商業環境來說,國家不僅不應急著向電子商務收稅,甚至對實體商業都應考慮減稅。但是從長期來看,向電子商務收稅是必然的趨勢,否則對實體商業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很顯然,一旦向電子商務收稅付諸行動,電子商務的優勢就基本上將蕩然無存。因此,對于電子商務來說,現在不應該再停留在花錢買吆喝的初級階段,而是需要積極創新,從價格戰的低水平競爭中突圍出來,建立起自己獨樹一幟的新型營銷模式。只有在這方面創造出成績來,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廣告: